新时代中国调研查包養經驗行之长三角篇丨从1.7毫米到38.1米: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_中国网

新华社杭州4月2日电 题:从1.7毫米到38.1米: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新华社记者

这是出土于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一粒“万年稻米”。它长逾3.7毫米、宽近1.7毫米、厚约1.7毫米,是稻作文化起源的实物见证。

图为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出的“万年稻米”。新华社记者韩传号 摄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包養網船——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打捞出水的 “长江口二号”。古船残长38.1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

图为2022年11月21日清晨拍摄的“奋力”轮“怀抱”古船的画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这片区域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近年来公布的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给世人以不断的惊喜和启迪。

图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中新发现的石岭头水坝的发掘场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从2020年起至2023年,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又相继发现了约20条水坝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究员王宁远说,5000年前,良渚周边水利系统极为复杂,当地的水利开发程度远超想象,这为全面认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省级考古机构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开展了“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的课题。良渚遗址聚落考古研究是这一课题的重点内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说,除了新发现水坝遗址之外,考古工作廓清了良渚遗址群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这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图为磨盘山遗址崧泽文化墓葬区的考古现场。(磨盘山考古队供图)

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榜上有名。这处遗址包養網同样列入“考古中国”的上述课题,至今仍在发掘中,发现了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至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它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持续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图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陶猪尊。(磨盘山考古队供图)

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东升表示,这一遗址同样对于探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图为寺墩遗址发掘区航拍图。(南京博物院供图)

与前两处遗址同属“考古中国”相关课题的,还有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它与良渚古城遗址年龄“相仿”,是一处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以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

图为寺墩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遗存——一件用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南京博物院供图)

从2019年以来,寺墩遗址考古发现了崧泽时期的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大量遗址,以及良渚时期以圆形土墩为中心,有10余处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于成龙说,这处遗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

“长江下游早期文明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涉及水稻栽培、独木舟制作、犁耕技术、玉礼器和瓷器制作等多个方面。”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包養網表示,从现有考古成果看,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奠基于约1万年前;像良渚发明的玉礼器系统,经过夏商王朝的吸收,向周围进行了又一次强力的辐射和传播。

图为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长江奔流入东海,长三角地区“向东是大海包養網 花園”的文化基因在考古中也一再得到印证。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地区埋藏最包養網排名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说,考古证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开始适应海洋、利用海洋了,体现出了高超的智慧、能力和技术。

图为2023年11月23日拍摄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古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2023年又有新发现,新发现的一座古码头遗迹和一艘古代沉船进一步见证了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的昔日繁华。而“长江口二号”古船已在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接受考古发掘和文物整体保护。它犹如记录长江黄金水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一枚“时间胶囊”,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杰说,如今的长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而从最早距今约6000年的崧泽文化开始,江南文化就有了精致开放的特质,这种特质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就更为鲜明。这是长三角“文化基因”对于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而长三角一体化也是一个穿越古今的文化主题。(记者冯源、孙丽萍、蒋芳、刘美子)